“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2025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黄骅港将谋划实施总投资775亿元的30个重点港口及配套项目,完善多功能大港布局;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放大综合性大港效应;实施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项目,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
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35%
“去年,黄骅港坚持向陆、向海‘双轮驱动’,不断拓航线、强中转,深入推进物流节点建设,内陆港总数达16个,推动黄骅港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打开了黄骅港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新局面。”近日,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说。
2024年,黄骅港30万吨原油码头、滚装码头一期等6个码头项目开工建设。黄骅港美西集装箱航线开通,打通了中国北方地区至美国西海岸最快海运通道。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带动黄骅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5亿吨,同比增长7.35%。
今年,黄骅港将谋划实施总投资775亿元的30个重点港口及配套项目,加快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滚装码头等项目建设,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集装箱码头一期开工,2个通用泊位主体完工,液体化工码头交工验收,拓展港口“全货类”运输功能。
在辐射外部世界的同时,黄骅港连接的腹地也越来越广阔。
下一步,黄骅港将推动沧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7条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体系项目建设,确保到“十四五”末,在邯黄、朔黄、太中银3条铁路沿线成功布局20个内陆港。
实施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项目
近日,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抵达,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车机房。
此时,数百米外的集控操作室内,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系统,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现场翻车机便开始自动运行,仅仅一个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卸车作业。
智慧化,是衡量一座港口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黄骅港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大约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装卸货,且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
黄骅港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自动装船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港口的智能化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围绕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实施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项目,促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港口应用场景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今年黄骅港将加快5G网络、物联网、北斗定位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港口作业区域的全覆盖,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精准度。进一步提升码头自动化水平,推进大宗干散货码头的“翻、堆、取、装、卸”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推广无人集卡、自动导引车(AGV)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绿色也是现代化港口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2024年,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项目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码头启动,煤炭港区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岸电覆盖率达100%,总投资40亿元的氢能零碳运输应用示范项目投入使用。
今年,黄骅港将进一步加快绿色建材物流园区建设,确保污废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90%。
“黄骅港将通过船舶绿色能源供给设施建设和新能源集疏运车辆应用,打造煤炭运输绿色航运走廊和绿色公路集疏运通道,全面提升‘路—港—航’全产业链清洁化发展水平。”黄骅港务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刘鹏说。
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
依托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沧州临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24年,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高端涂料、绿色农用化学品5大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氢能综合利用等8个特色产业链条的发展格局。
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规划,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渤海新区黄骅市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项目分别达300个、200个以上。
沧州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意识不断加强。依托港口优势,沧州将积极培育壮大海洋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并向通用航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力争打造更多临港产业。(王思达 袁铮)
责任编辑:贺笑 审核:邢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