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天真与苍老的砖桥,掺杂在一起,格外有趣。那种沧桑的饱满和激情,滋养着小村从未熄灭的生机与活力。老砖桥,见证了耕种理想的每个人、每一季、每一天。
多少年了,老砖桥横跨在村边的小河上,安静得像一位老者,默望着一年年草木荣枯,忠诚地守护着小村的宁静……这座老砖桥,早已成了小村的标志。
上年纪的人说,老砖桥是村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没人弄得清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只知道它岁数很大,为乡亲们出行提供了方便。从它上面走过的人与车辆,数不胜数,而它,始终硬挺脊梁,为小村撑起一片蓝天。
河,不算宽大,却阻断了出村的道路。老砖桥连通了外面的世界。正应了马致远那首短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小时候,忽略了它的存在,总见桥下小河流淌,正好游泳、摸鱼,或在河边割草、捉迷藏……童年的快乐和烦恼,都与这座老砖桥息息相关。长大了,才知道老砖桥的重要,它就是活的历史,承载了整座村庄的幸福与欢乐。
望着孩子们,或步行或骑行,从小桥上穿过,那欢乐的样子,显然涤荡出无限的憧憬。童年的天真与苍老的砖桥,掺杂在一起,格外有趣。那种沧桑的饱满和激情,滋养着小村从未熄灭的生机与活力。乡下人,可以踏踏实实地种田地、收庄稼。老砖桥,见证了耕种理想的每个人、每一季、每一天。
清早,家家户户的壮劳力,扛着犁,拉着耙,赶到自家地里种麦子。他们满怀希望地迈着坚定的步伐,踩在老砖桥上。忙碌的双脚,犹如行走的印章,为老桥盖上历史的印记。收庄稼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麦子、稻子、玉米、豆子,热闹地簇拥在架子车上,老砖桥也见证着这丰收的喜悦。
傍晚,归家的人,赶着一群群山羊从桥上经过。落日余晖,映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老人、羊群以及老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砖桥老了,反倒孕育出无限的人间烟火与喜怒哀乐。南宋文学家姜夔写过一首著名的《扬州慢》,末了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看来,任何一座桥梁都有自身的生命故事。故乡那座老砖桥并未衰败,它在漫长的时光里,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村庄的变迁。老砖桥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年轻父母,牵着孩子的手经过,老砖桥欣然处之;老人家,背着自家孙子孙女路过,老砖桥的心便略显沉重。等孩子们长大了,那些老人也许已隔世挥别。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老桥身体硬朗,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与现实的光影交替。
有人考上了大学,有人步入了军营,有人外出工作,有人迎亲嫁娶……砖桥成了亲人送别的长亭,也是迎候变迁的咽喉路口。
逢年过节,候鸟归巢,故乡那座老桥还在。或许,它真的上了年纪;或许,村民渐少,归客日稀。但老砖桥却始终等待着,哪怕一两场大雪,也阻不断这乡情,掩藏不住这深深浅浅归家的脚印……(原载2024年8月16日《河北日报》10版)
责任编辑:王冉冉 审核:邢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