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德为先”。思政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全面实现“三教”改革的重要保障,更是“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奠基石。
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引领方向、提质增效。在新时期,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围绕新时期办学实际、师生思想实际,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思政教育策略方法,深化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一、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工作新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多样化社会思潮涌动,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处的时代方位、面对的内外形势、承担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对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中职学校必须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牢正确办学方向,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细。
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中职学校思政工作提出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立德树人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思政、五育并举等,不断强化学校育人功能。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在“饭圈”等不良网络文化、“亚文化”侵蚀下,中职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一些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迷失、斗志丧失,不容忽视。因此,中职学校更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建立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思政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以更高标准成长成才。
三是职业教育发展对中职学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目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在职业教育领域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推进,思政工作开展情况成为评价中职学校办学治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指标,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因此,中职学校要抓住思政工作这个“生命线”,加大思政工作力度,拓展思政工作空间,提升思政工作效果,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工作新举措
铸魂育人,思政先行。中职学校思政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有理论深度、有情感温度、有创新速度、有实践力度”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将“立德树人”与铸就“大国工匠”紧密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确保思政工作政治本色。中职学校思政工作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变了,但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技能课优势,把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中职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职力量。
二是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课程。中职学校思政工作既要对标对表党中央精神,还要谋划长远,从推动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推动中职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把思政工作的“内循环”融入师生成长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循环”。严格落实思政课程标准,按要求选用最新版国家统编教材,开足开齐开好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强化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效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
三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构建思政育人多重格局。中职学校要顺应思政工作环境、条件、对象的新变化,完善全覆盖、立体化、浸润式的思政体系,着力提升育人成效。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校内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引导学生从校内课上走到校外课下,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坚定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倡导心理健康理念,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对重点学生人群建立“一生一档”预警制度和“一生一策”分类干预制度。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阵地,探索思政工作的可视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政载体,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增量”。
四是聚焦学生急难愁盼,纾解思政工作痛点、堵点、难点。中职学校思政工作,要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一方面要有“小”情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诉求,建立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在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确保学生稳定就业方面下功夫,这是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要有“大”视野,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育人为中心,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他们不仅要关注微生活、小时代,更要有大格局,融入大社会,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韩艳龙)
审核专家:段兴群